足迹
我在大唐当闲王全文免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65章 又想修路(第1页)

很多人都不明白,李慎为什么费力不讨好的自己出钱修路。为什么不建议让朝廷修路呢?就连纪王府的王玄策和王洪福二人都不明白纪王到底是怎么想的。这十年来,纪王府修的路可不少,长安一直修到忻州海边。长安到洛阳,长安到辽东道,还有长安到青海道。剩下的一些到渭水,到东山军营,到他的矿山和大小皇庄都不计算在内。这些路花费了纪王府大量的财力,但表面上看纪王府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所以这次李慎又要修路,让王玄策很是不解。“王爷,这次我们又要修哪条路?”王玄策问道。“修通往西域的路。”“什么!!”王玄策震惊。“王爷,通往西域的路何止万里,就算是把纪王府的全部家财都耗光,十年的收入都投入到里面都不够修一半的。”王玄策现在开始怀疑,前几天陛下惩罚纪王的时候是不是打到了头,把纪王给打傻了。在王玄策看来,他们家王爷要么就是疯了,要么就是傻了,脑疾发作了。通往西域的路何止万里之遥,就算十年或者二十年也修不完。更何况纪王府哪里有那么大的财力。李慎看到失态的王玄策用手压了压。“稍安勿躁,本王当然知道这些,本王说的是我大唐境内的部分,我们已经修建长安道这里的路。本王打算再修一条从这里一直到安西都户边界的路。这样一来,就可以引来更多的西域商人到这里来,为要邑增加客流量。本王也是为了能够早些收回成本。这里面可是花了本王上千万贯修建的啊,想想本王就心疼。”李慎装模作样的用手摸着心脏位置说道。不过在王玄策看来肯定心疼,上千万贯,大唐一年的税收,扣掉租佣调之后也没有这么多。纪王府也是拆东墙补西墙,纪王亲自出马,各种坑蒙拐骗才建起来的这座要邑。本来以为三五年就能够收回成本,吐蕃互市一片欣欣向荣,可谁能想到突然之间吐蕃开始攻城。好好的互市就这么停止了,要说损失,谁都没有纪王府损失大。纪王想要修建一条从青海道到安西都护府边界的路增加商贾们来往的客流量也是打算另辟蹊径。可是...“王爷,虽然道路好了,能够增加西域商人来这里的频次,但是长安毕竟是都城。很多人都想要去长安城看看,去看看我大唐的人文文化等等。而且就算是从这里开始修,到安西都护府的距离也比长安城到这里的距离远。中间很多地方都是北方的草原,修路难度很大,投入也很多。”王玄策本不想泼冷水,可是纪王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此去安西,就是北上,过凉州,在向西行,这一千都是突厥,吐谷浑,高昌的地界,还有一些铁勒各部。李慎眉头一皱,“你估算应该有多远?”王玄策想了想,“至少三千里。”“三千里?这么远。”李慎也是惊讶万分,从这里道安西都护府边界居然要三千里。“王爷,臣说的事至少三千里,可能还不止。”王玄策认真地说道。李慎对距离感很差,他平时都是坐车,也不用走路,也不用骑马,他只知道几天的路程。三千里,一千五百公里,听上去好远啊。“玄策,你不会是为了不让本王修路,故意这么说的吧?”李慎躺在那斜眼看着王玄策。王玄策无奈至极,“王爷,你走过长安城开远门么?”王玄策看向李慎问道。“没有,本王怎么会走开远门?”李慎摇了摇头,他什么身份,怎么会走开元门那种旁门呢?都是普通百姓商贾才走的。他走的可是西门的正门金光门。“王爷,开远门前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由书法大家永兴县公虞世南亲笔写八个字。西极道九千九百里。长安城到安西最边关有九千九百里,还不到一万里,以示戎人不为万里之行,让大家不要害怕。”“霸气!”李慎不由得感叹道,西极道九千九百里,这是在告诉天下人,我们大唐的领土从长安到西边的边界只有九千九百里,还不到一万里呢。这是多凡尔赛的一件事,还有以示戎人不为万里之行,这是告诉将士们,你们放心,边关还不到一万里,你们不会回不来的。“长安到安西都护府边关有九千九百里?”本来还陶醉的李慎,突然坐起来问道。“王爷,这个臣也不是很清楚,不过五六千里应该是有的,所以从这里修路到安西边界,至少都要三千里,可能会是四千,或者五千里。”王玄策点了点头。“唉我去~~~~”李慎往后一仰,倒在躺椅上。这他得花多少钱才能修完,钱倒是其次,主要是时间,就算是招几十万人来修,也得数年时间,或者十年?“玄策,其实本王想修这条路不单单是是为了青海要邑,也是为了朝廷。你也知道朝廷可能会对西突厥动手,前期应该会是焉耆和龟兹。如果我们把路修好,大军的行军速度就会很快,可是现在看来,若是修好这条路,恐怕比这座要邑都要贵,千万贯恐怕不够啊。本王到哪里去骗那么多钱?”李慎开始有些发愁。自己现在看似风光无限,可有很多的债务还没有清呢。修青海道到长安的路是一年结清一次工钱,还有水泥和铁的工钱,沙石,饭菜,物资,大头都是一年一结清。他现在金库里那几百万恐怕都不够,也幸好他还骗了老爹那么多钱,现在还剩二百多万。“王爷,要臣说,还是算了吧。不如等到青海道这条路修完了在修。辽东道那边的路两年多了还没有修完呢,虽然募捐了不少,不过王府可能也拿出去三百多万贯。纪王府没有钱了。”王玄策劝谏道,他就是怕他们家王爷一时冲动,这样的例子在李慎身上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喜欢贞观小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