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李恪是哪部的主角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2章 阴里阴气的唐俭(第1页)

王奕站起来道: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哈哈哈……  王金子,这次就全靠你了,咱们在城外有一座庄子,此前屯了一百万斤旧粮,有些还掺了沙子,你去联络那些人,以八十文一石的价格,连庄子售卖给他们。  如果他们钱不够,可以去悦来当铺抵押贷款,店铺,工坊,货物,房产,地产都可以,利息很低。  悦来当铺,已经被蜀王府买下来了。  司怀瑾又吩咐道:王金子,你一定要显得卑微,不能被他们发现你有靠山,即便是让他们占点便宜都行。  至于城外的粮食来源,就说是当初京城出现了难民,你准备发国难财,结果难民没了,这些粮食就存了下来。  王金子连连点头。  还有,等你成功将城外粮食售卖后,马上去寻司农寺少卿王福,你就说你是活阎王的人,他会给你走后门,你可以将粮食弄出来,再卖给那些人。  王金子嘴角抽抽,他还从未干过这种冒烟的事情,这会不会秋后算账啊  至于你的安全,你就放心,有殿下在。  属下遵命!  ……  皇宫里。  李世民同样得到了消息,那些人还不满足欲望,想要继续屯粮,那明日就继续放一部分,再抬高一下,等后日再放一些粮食,再抬高一下。  而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出现灾民和哗变。  李世民下旨,长安县,万年县,以及长安城周边诸县,拿出正仓的粮食,准备好救灾的准备。  太仓是国家储备粮食的粮仓,正仓是州府县储备粮食的粮仓,但都归属于司农寺管辖。  而洛阳也传来了八百里加急。  最先开始,洛阳的几个世家疯狂屯粮,接着河南道的世家和豪族也跟着开始屯粮,马周比较沉稳,偷偷地将洛阳太仓的粮食给放了出来。  洛阳的太仓是大唐最大的太仓,比关中的太仓还要大。  到目前为止,太仓的粮食以每石八十五文的价格,已经售出了三分之一,结果世家们都傻眼了。  收不完,压根收不完,他们头一天收完了市场上的粮食,结果第二天又多出来无数的粮食。  就这样反反复复的三五天,他们手中的钱,不够买粮食了,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道,如果不继续下去,这粮食就会砸在手上。  于是,世家豪族开始将手中的实体出售,或者直接以物换粮。  终于,大家将市面上的粮食收干净,粮价也涨到了一百三十文时,就在他们弹冠相庆时,洛阳却是来了一支船队,船上拉着的全是大米。  啥玩意  这从哪里来的粮食,不是说,全国粮价都涨了了吗  太子和马周,亲自抵达洛阳附近的码头,迎接粮食进城,一车接着一车,根本就拉不完,太子亲自对着洛阳城的臣民宣布,朝中有粮食,太仓的粮食都装不下了。  马周还说,这次将旧粮食卖掉了,等秋收后,就装新粮食。  太子对着所有臣民说,陛下已经从南方源源不断的运来了粮食,就这白花花的大米,五十文一石,绝对不允许涨价,谁涨价,就砍谁的脑袋。  当天晚上,太子和马周住的外面,跪了一百多勋贵和士族豪门的当家人。  李世民看完八百里加急,心中终于是松了一口气,洛阳算是成功了。  再就看其他地方了,幽州,扬州,蜀州,这些地方的捷报还未传来。  而长安这边,也差不多了,再等候一天,就可以收网了。  一旦洛阳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城,太仓的粮食就卖不出去了。  就是不知道,西北战局如今怎么样了  陛下,西北八百里加急,吐谷浑伏允可汗亲征!  李世民皱眉,接着拿过了八百里加急,伏允亲征谁给他的勇气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猫腻  他着实没想到,那个一战就逃的伏允,这次竟然敢亲征  他李世民以灭东突厥的双倍力量压在西北了,他敢亲征  伏允这老不死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但密件是李靖发来的,并没有谈及伏允为何亲征  不过李靖说了,战机已经到了,或许就在这一两天,对吐谷浑突然全面发起进攻,半月内,拿下吐谷浑,震慑吐蕃,让吐蕃将羌唐地区还给大唐。  博赞在干什么  李世民合上密件,转身问王德。  王德连忙道:吐谷浑亲王博赞,最近一直在天上人间屋子里呆着,他此前倒是四处求人,但没有任何人理睬他。  叫唐俭来。  就在这个时候,外面的小太监却是进来禀道:陛下,鸿胪寺卿唐俭大人求见,说是有要事。  李世民:……  让他进来,你们出去。  唐俭急匆匆地来到了大殿,看了一眼四周,空无一人,躬身道:臣唐俭,见过陛下。  现在就咱君臣两人,说吧!你想干什么  唐俭躬身道:陛下,吐谷浑亲王博赞此人,最近和诸国使者不和,臣担心他们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臣想着,能不能将他逐出大唐,毕竟大唐和吐谷浑要开战。  两国开战,不斩来使,这一路上危险重重,就怕有个闪失,死在路上了,到时候,朝廷没有面子……  所以,臣请求,给吐谷浑亲王,派遣一个护卫队,一路护送他去西天。  李世民看了唐俭半天,着实没想到,这唐俭怎么做事也阴里阴气的了。  可……  那臣就去做了,陛下放心,臣绝对做的干干净净。  李世民心中有些担心起来了,唐俭曾经是多么正直的一个君子,这怎么跟着蜀王混了几天,就变成这样子了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