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唐贞观第一逍遥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21章 真实目的(第1页)

李慎回到军营大帐,让王玄策写了一封书信,然后盖上自己的私章。“仁贵,你现在立刻安排一名侍卫,拿着这封信件快马赶往福州,让他们把船队都开过来,一百万贯一艘船装不下。”李慎对着薛仁贵吩咐道,一百万贯铜钱太重了,一贯六斤多,一百万贯就是六百多万斤。三千多吨,所以李慎的船队不仅都要来,而且连商船也要来一些。“王爷,臣有一事不明,”王玄策忍不住问道。“你是想问本王为何要骗一百万贯是吧。”李慎接过春香递过来的茶杯,喝了一口说道。“正是,王爷你现在是十道黜陟使,所到之处全都受王爷节制,有陛下的圣旨在手,王爷完全可以像沧州一样,先抓党仁弘,在收集他的罪证,这样不是省去了不少时间?”王玄策不明白李慎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也难怪王玄策不懂,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就像李慎这种黜陟使可以说是权利滔天。就如御史台一般,御史台分好几个部门,侍御史是殿前奏报的,可闻风奏报。不管有没有证据,只要有耳闻侍御史就可以奏报弹劾。监察御史是检查百官德行,巡查各州府县官员,有没有受贿,有没有冤案,府兵的监管,祭祀事宜有没有做,百姓农耕纺织有没有安排。而李慎的黜陟使权利还在其之上,王玄策不明白李慎为什么不拿下党仁弘。“玄策,来喝口茶。”李慎不紧不慢的让王玄策坐下。“玄策,党仁弘是什么人你应该清楚,我们知道他有罪,知道他贪污受贿,都是因为五哥的信件里面检举说的。不是本王不相信五哥,但是党仁弘的地位太特殊了,他是开国功臣,如果贸然拿下,长安那些跟随我阿耶打天下的老臣会怎么想,是不是陛下要对他们这些功臣下手了?为太子铺路了?本王就是担忧,拿下党仁弘之后,长安那些开国功臣人人自危啊。到时候恐有动荡。”李慎为王玄策解释道,党仁弘跟席辩可不是一回事,席辩在李慎看来,哪怕他搭上了世家,但在李慎的眼中照样狗屁不是。但是党仁弘人家不一样,开国功臣,而且还是一位国公,跟长安城里不少老臣都有交情,而且,人家为了你李唐江山把两个儿子的命都扔了进去,怎么可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拿人呢,这不就是对长安老臣说,李世民连开国功臣都不信任么?王玄策细想了一下,确实如此,他把党仁弘国公的身份忘记了,一个国公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说拿下审理就拿下审理,那大唐这么多王公贵胄可都要睡不踏实了。都会觉得陛下是不是在为太子铺路,学那汉高祖呢。“可是王爷,就算我们拿了这一百万贯,也证明不了党仁弘贪赃枉法了,就像党仁弘说的,他有陛下赏赐,有自己的产业,有不少良田,几十年攒出来百万贯家财也勉强说的通。”王玄策继续问道。“哦,本王没说骗他一百万贯是为了搜集证据啊。”李慎瞪着他明亮的眼睛,天真无邪的看着王玄策。“那王爷此举是......”王玄策更加糊涂了。结果李慎给出了王玄策吐血的答案。“本王就是单纯的想要骗他一百万贯,本王不能白来一趟,你忘了,本王被扣了十三年俸禄么?一年几万贯,那就是几十万贯了。怎么也得找个人出这个钱吧。要不然我纪王府岂不是要去要饭了。”王玄策看着自家王爷说的理直气壮,突然觉得气血上涌,自己大费周章配合王爷演戏,本以为王爷是想收集党仁弘贪赃枉法的证据,岂料王爷竟然真的就是为了骗钱。这让他突然觉得前途一片黑暗,难道自己要跟着王爷行骗一生么?“可是王爷,那些钱财都是党仁弘贪赃枉法得来的,如果查到他的罪证,这些钱也是要被查抄后,归于朝廷的。”“玄策,你也说了是归于朝廷,也不是归于我纪王府,本王千里迢迢来到岭南这个烟瘴之地,难道本王就不能赚一点血汗钱么?这一百万贯就当是党仁弘买命的钱了。”李慎说的是理所当然。“可是王爷,这钱乃是党仁弘贪赃枉法而来的钱,如今到了王爷手中,臣担心朝中会有人弹劾王爷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啊。”这才是王玄策最担心的事情,纪王来查贪污,最后纪王把赃款贪污了。(番茄小说免费看)这让人知道了,还不被治罪么,更何况纪王在朝中的人缘那么臭,敌人那么多。“你以为本王为什么要跟他党仁弘签订契约?我们是正当的合作关系,不是本王贪污了赃款。等船队把钱一运走,到时候就说船翻了,钱财掉大海里了,或者说投到工坊里花完了。你以为朝里的大臣们还敢动本王的产业么?本王可是亲王。你知道我大唐有多少王爷么?我阿耶就有十几个儿子,还有高祖呢。他们如今大部分都是在封地,作为一方大员。他们不会任由一位亲王的产业随随便便的就被朝廷动的。本王跟你说过,这叫既得利益团体,虽然我们在朝政,经济,军事,和目标上没有任何的共同点,但是我们既得了共同的利益,就是王的身份待遇。他们是不会允许任何人损害践踏这个身份的。这些人如果联合起来所形成的势力是非常庞大的,即便是世家也得忍让。当然了,联合后也就离死不远了,我阿耶不会让他们存在的。”李慎的说完继续喝茶,而王玄策也在思考着李慎说的这些话中奥义。王玄策虽然足智多谋,也懂得为官之道,知道变通,可跟李慎这个后世之人的见识还是没法比。古人是很聪明,但是后世有一句话李慎很喜欢。一个人的见识跟格局,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走多远。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提出学习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其实就是眼界见识的积累。喜欢贞观小闲王